购入GSX-R150已经三年多,这几年陆陆续续改了不少东西,什么快排啊、头罩啊、总泵啊、下整流罩啊样样都来,但就在改了全封式下整流罩之后,我终于发现了能让全车线条变得「完美」的关键……,也就是本文的主角「下补强摇臂」。
常见摇臂形式
在进入本文主题之前,先来科普一下常见的几种摇臂,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。
最常见也最普通的管型摇臂
全世界最常见的摇臂形式,就是直接拿一段管材(方管、圆管都属此类),加上摇臂套管与尾端连接轮轴的结构制成,特色是制造快速、成本低廉,通过管材的厚薄以及局部补强,就可以对应各排量车款的需求,由于设计上并未针对性能面做调整,因此常运用在大多数中低价位的车款上。
刚性更高的铸造摇臂
随着轮胎、悬挂的科技发展,传统的方管、圆管摇臂已经无法应付越来越高的过弯强度,为了改善后端路感,车厂开始尝试将模造零件通过焊接制成造型各异的摇臂,由于摆脱了管材的造型限制,加上计算机仿真技术越来越发达,工程师可以将摇「臂」的左右造型做成不对称的样子,而且同时能维持住左右刚性一致的特性。
尊绝不凡单摇臂
说到单摇臂,个中翘楚当然是尊爵不凡的意大利精品 DUCATI 莫属(其实很多家都有,只是 DUCATI 特别有名,故以此举例),单摇臂起初是为了比赛时方便快速换胎而设计,例如车友比较熟悉的 NSR250、RVF750、VFR400 等等,都是因为赛事需求采用单摇臂的车型,但是当年计算机辅助开发帮助有限,刚性分布并不均匀,所以会有「极限状态下,左右弯的路感有着微妙差异」的状况。
而现代车厂已经有能力将单摇臂做的非常扎实,计算机仿真的准确性也不可同日而语,路感不平衡的问题在现代工业技术下已经不复存在,而近代赛车上的快速拆换系统已经相当成熟,就算不用单摇臂也可以快速换装轮毂,因此现在车款采用单摇臂的理由,多是车厂用来炫耀工艺实力以及区分车款等级,与既往采用单摇臂的理由有些不同。
刚性不足的解决办法:补强!
正如前面所提及,方管摇臂的特色就是便宜好制造,但性能表现就相对有限,如果想让车上的摇臂有更高的钢性,就必须将补强构件与原厂摇臂本体焊接在一起,使结构更加稳固,而专精于赛道改装的改装品牌通过置换管材,生产出同时具备轻量化、高刚性的改装摇臂,经过补强的摇臂通常能使后端路感大幅改善,避震器的做动也会更加精准,是提升车辆弯道性能不可或缺的改装项目。
下补强摇臂
过去有段不短的时间,玩小排量档车的族群变小,追求车辆性能的骑士又纷纷升级,因此专营档车改装的品牌多少受到影响,例如同时期广受欢迎的「精锐」、「吉他」等等厂商,都逐渐淡出改装市场,而 BLACKSMITH 是少数还有在生产改装摇臂,而且持续更新产品阵容的本土改装品牌,这次要装上我的小阿鲁的,就是由 BLACKSMITH 推出的下补强摇臂。
BLACKSMITH 的老板认为,普通的方管摇臂长得实在太普通,要帅就要帅到底,就算重量增加、钢性过剩也无所谓,要当帅哥就会有所牺牲,因此特别设计了肉厚十足的下补强构件,一口气将普通的方管摇臂升级成帅气度直达云霄的「下补强摇臂」,而牺牲的就是售价与重量,由于构件是用 CNC 加工制品,因此价位很难往下压,加上补强构件肉厚较厚的缘故,重量比 BLACKSMITH 推出的一般版本的铝合金摇臂略重一些。
这款下补强摇臂算是「为帅不顾一切」的偏执之作,以过去的经验来说,就算不做下补强构件,铝合金的方管摇臂其实就已经可以应付大多数骑士的需求,不论跑山或下赛道,都能大幅改善小阿鲁后端的路感,但是对 BLACKSMITH 来说,「快慢是骑士的问题,而帅不帅则是摇臂的事情」。
除了下补强设计之外,BLACKSMITH 也在一些配件上下足功夫,例如画面中的竞技用快速调炼设计,只要配合专用的轮轴心,技师就可以快速将炼条调整到定位,而下补强构件上也预先做好了起车钉的锁点,可说是相当实用。
实际装车!
由于小阿鲁的摇臂轴心被外观壳件盖住,因此想把摇臂弄下来就得把全车车壳给拆下来。
接着就可以拆除摇臂轴心啦!卸除螺帽之后就可以由左侧将轴心抽出,接着卸除多连杆下端的螺丝即可将摇臂取下。
将原车上的摇臂套筒移植到新摇臂上之后就完成了 70% 的组装作业,不过施工时遇到一个小问题,由于下补强摇臂的结构特性,必须要将炼条拆开绕过构件才能安装,因此这次施工花了不少时间将链条拆开重铆,算是意外插曲。
而这边之所以要先进行假组,就是为了确保下补强构件不会与车上其他零件互相干涉,而假组上车后我们发现这组摇臂会跟 om 改装管中段干涉,在摇臂的摆动行程内会互相摩擦,摇臂无法正常做动,因此必须调整。
由于摇臂没有调整空间,因此技师将头段螺丝、中段管束、尾段吊架锁点放松,勉强让中段稍微远离摇臂,不过实际上也只闪过 2mm,左右,后续还要再观察是否会有干涉状况,由于原厂制造公差或改装品设计的关系,零件互相干涉的状况相当常见,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改装品真的是兜一兜就可以装上车,实际装上车是要经过很多调整的!
经过调整之后就可以把剩下的零件装上车啦!单看摇臂已经很帅了,没想到装上车之后更是辣得让人无法直视,这真的是我的车吗?也太帅了吧!
虽然 GSX-R150 跟厂车 GSX-RR 是完全不同次元的车,但是一想到爱车跟厂车看起来有个 0.3% 相似,心情就很好啊!
原厂摇臂究竟有多重?
能够一口气凑齐三支摇臂的机会相当难得,就来比较一下重量吧!首先是原厂摇臂(无轴承、摇臂套管,只安装后轮轴心),重量为 5.5 公斤左右,加上套管跟轴承等重量应会有六公斤左右。
再来则是车上原来安装的改装摇臂(只有一颗轴承、没有摇臂套管,有安装后轮轴心)重量为 3.3 公斤,把套管跟培林重加回去的话,重量估计会有 3.7~3.8 公斤间,与原厂摇臂相比减重超过两公斤,后端的路感变得更轻盈,避震器的反应也更加迅速。
新增了下补强结构的新改装摇臂(有安装轴承、摇臂套管,没有后轮轴心)重 4.1 公斤,把忘记装上的轴心重量(416g)也加进去的话,总重来到 4.6 公斤左右,与基本版的方管铝合金摇臂相比,刚性大大上升,总重却增加不到一公斤,可说是非常划算。
分项排名
重量、价格、刚性表现排名等等一目了然,但综合表现考验的是摇臂的均衡性,下补强摇臂的刚性相当突出,再考虑到做动特性与骑乘表现提升的幅度,在综合评价一项取得第一名实至名归,而一般版铝合金摇臂虽然做动表现最轻盈,但后避震的调整会变得相对困难,但无论如何骑乘表现都比原厂摇臂来得更好。
(价格为台币)
变形更少,回旋性更好!
装上新摇臂之后趁着好天气上山测试骑乘感的差异,要说下补强摇臂与原厂摇臂、基本版的方管改装摇臂有何不同,最直观的感受就是「变硬了」,原厂摇臂因为使用铁质管材,适度的变形量能提供相当稳定的路感,但是因为摇臂较重的关系,摇臂摆动的速度较慢,在快速翻弯的过程中常会觉得后端反应跟不上,而基本版的铝合金摇臂重量几乎只有原厂摇臂的一半,大幅改善了后端追随性的问题,但是避震器的反应也变得相对敏感,在调整上需较费心思。
新的下补强摇臂在做动速度、稳定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,摇臂的做动表现介于原厂与铝合金摇臂两者之间,而补强构件带来的高刚性,让摇臂受力变形的幅度比起原车上的铝合金方管摇臂更少,在转向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车辆的回旋性更胜以往,开油出弯时也能感受到后端路感扎实度有所不同,过弯性能的提升相当有感!
刚性与帅度都超级过剩!
对,我知道我车上本来就是改装摇臂了!
对,我知道这只新的下补强摇臂还比原来的重!
对,我知道我根本没有那么高钢性的需求!
用不到也没关系!正如过去分享的改车文章中一再提及的,只要改装不会危及他人性命安全,爱改什么就改什么,而这次选择下补强摇臂,对我来说最主要的理由当然是使车底线条更加完整,性能表现的提升则是意料之外的附加优势,如果能让我每一次看到自己的爱车都像热恋新婚,那就是最值得的改装啦!